砖行业已发展出三代主流技术

(1)烧结透水砖(高端市场主导)
以黏土、页岩或工业固废(如煤矸石、粉煤灰)为原料,经高温烧结(1000-1200℃)形成多孔结构(孔隙率25%-35%),兼具透水性与高强度(抗压强度≥40MPa,耐磨性≤0.1g/cm²)。其技术核心在于”微孔连通成型工艺”——通过添加造孔剂(如锯末、碳酸钙)控制孔径分布(0.5-2mm),确保雨水快速渗透的同时避免结构疏松。例如,荷兰原产的烧结透水砖(材料3中起源技术)通过砖缝预留2mm间隙与砖体自身透水的双重设计,可实现”连续渗透”。国内头部企业(如淄博鲁冠、济南盈泰)的产品已实现95%以上的透水率(国标GB/T 25993-2010要求≥1mm/s)。
(2)非烧结透水砖(性价比之选)
以水泥、石粉、砂为主要原料,通过高压压制(≥30MPa)或蒸汽养护成型,孔隙率15%-20%,抗压强度15-30MPa(适用于人行道、广场等低荷载场景)。其优势是成本低(单价80-150元/㎡,烧结透水砖为200-400元/㎡),但耐久性较弱(冻融循环50次后强度损失约20%)。

(3)复合功能透水砖(技术前沿)
通过表面涂层(如疏水材料)调节渗透速度,或嵌入传感器(监测雨水渗透量、土壤湿度)实现”智能透水”。例如,部分企业开发的”光伏透水砖”,在砖体表层集成薄膜太阳能电池,既透水又发电,已在雄安新区部分路段试点。
1.3 市场应用:从”试点”到”标配”
2025年,我国透水砖年产量约12亿平方米(折合约36亿块标准砖),主要应用于:
- •市政工程:海绵城市试点城市(如深圳、武汉)的步行道、公园广场(渗透铺装率超60%);
- •商业地产:高端小区、商业综合体的景观区(兼顾美观与生态功能);
- •特殊场景:高速公路服务区、机场停机坪的雨水收集区(需高透水+高承重)。